当前位置: > 正文

洛阳“十四五”科技创新交亮眼答卷 ——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全省第一

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10-16 16:32

中国发展网讯   15日,洛阳市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主题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期间,洛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十三五”末的2.82%提高至3.47%,连续六年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58.9%,创新已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和最强动能。

微信截图_20251016155035

据发布会介绍,五年来,洛阳市科技创新工作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七大方面:

创新平台矩阵蔚然成形,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坚持把创新平台作为重要抓手,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全链条创新平台矩阵。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省第一,P3实验室建成运行,龙门实验室实现“首年出成果”。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区达8家,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新增创新平台2113个,总数达4083个,实现翻番,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所有县区。

创新主体规模持续壮大,企业集群梯度发展

通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等计划,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10家,提前实现倍增目标。省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存的企业生态。

创新人才队伍加速集聚,智力引擎动能澎湃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了引育并重的工作格局。“十四五”期间引进建设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16个、创新创业团队15支;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数百名,形成梯次分明的人才“雁阵”。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频现,赋能产业“强筋壮骨”

强化有组织科研,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400多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0余项。中信重工、中硅高科、中色科技等企业的一批重大成果打破国外垄断或实现进口替代,有力支撑产业向高向新向优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畅通,最后一公里有效打通

通过制度创新、示范带动、服务提质,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72%。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激发科研人员转化活力。建设多个中试基地和产业研究院,构建高效孵化育成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重塑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探索“揭榜挂帅”、经费“包干制”等新机制。完善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善,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营造了一流的创新环境。

创新成果广泛惠及民生,福祉可感可及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洛阳、美丽洛阳建设,在农业、医疗、环保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洛阳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专利授权量超6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5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运营使专利授权周期大幅缩短85%以上,并构建了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格局。通过质押融资、证券化等方式,知识产权金融效能持续释放,累计质押融资达25.8亿元,有效服务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展望“十五五”,洛阳市表示将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现代化洛阳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宋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