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纪念禹县钧瓷一厂复兴钧瓷70周年座谈会在李欣营钧瓷艺术馆举行

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9-25 16:44

360截图20250925153711638

“从1955年一厂恢复钧瓷烧制技艺至今,新中国钧瓷已走过了70年的复兴道路,卢广东是钧瓷恢复烧制的关键性人物。”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原禹县钧瓷一厂厂长刘国安十分坚定地说。

“当年,试烧钧瓷活环,但不论如何施釉,只要进到窑里一烧,釉一融化就把设计的活环固定了。国安厂长‘刷底足釉试试’这句话为实现突破指明了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深情回忆。

“我是从一厂走出来的,正是在一厂学到的技术,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国政话语不多,直奔重点。

9月24日,纪念禹县钧瓷一厂复兴钧瓷70周年座谈会在李欣营钧瓷艺术馆举行。原禹县钧瓷一厂负责人、技术骨干及部分技术骨干的后人——刘国安、杨志、李欣营、李建峰、杨国政、许海军、温选、尹建中、周松建、杨国奇、贺文奇、温少青、曹石岭、张文建、杨杰召、王利峰、刘永召、苗建旭、丁建中、杨萌菲等与会。

360截图20250925153732471

座谈会由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欣营主持。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禹县钧瓷一厂原厂长刘国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等深情回忆禹县钧瓷一厂恢复钧瓷烧制技艺、复兴钧瓷之路的关键性人物,烧制大火蓝、大火蓝向铜红釉转变、里蓝外红与挂红斑的试烧与成功、钧瓷活环的诞生等关键性突破,共议当代中国钧瓷的根和魂。

李欣营说,经原禹县钧瓷一厂老领导刘国安厂长提议,李欣营、李建峰、丁建中、贺文奇、温少清等共同发起、筹办了这次座谈会。1980年版禹县钧瓷一厂厂志记载,1953年3月建社,社名“禹县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刘保平任主任,苗德木、苗和任副主任。1955年2月,社名改为“禹县陶瓷生产合作一社”。当年9月,刘保平参加国务院召开的陶瓷代表会,会议中领导提到“禹县钧瓷还要恢复生产……”中央陶瓷研究所周仁指示“一定要把卢广东找到,恢复钧瓷生产”。1955年9月,一厂请回卢广东老艺人,开始恢复钧瓷技艺,1956年烧造出新中国第一窑钧瓷。可以很自豪地说,钧瓷一厂为新中国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钧瓷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工艺基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铭记历史、回顾成就、传承技艺、开拓创新,向上向善、聚势焕新。

“钧瓷技艺的恢复,是历史的机遇,人才是关键。”在众人的掌声中,刘国安动情地回忆了当年禹县钧瓷一厂为恢复钧瓷所做出的努力,1955年请回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钧瓷恢复奠定了基础,老艺人从拉坯、造型、配釉、烧成等各个方面培养人才,他有幸于1963年起跟着老艺人学习配釉、烧窑等。经多方实验,1956年一厂烧造出新中国第一窑钧瓷,出口到日本、印度、德国、法国等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其间,国家、省高度重视钧瓷技艺恢复,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杨宗安、省相关专家李绍翰等多次来一厂指导钧瓷试制工作,助力实现从大火蓝向钧红转变,第一次试制成功钧红釉,后来试制出钧瓷里蓝外红、挂红斑等。一厂的技术骨干们并没有满足,大胆创新,打破“钧不盈尺”的技术桎梏,创烧一两米高的钧瓷大件。像杨志大师不仅坯拉得好,还创造出活环技艺。

“创新一定要立足师承,不仅要有强烈的意识,还有广阔的眼界。”杨志大师说,卢广东老艺人把众弟子培养为技术骨干,为钧瓷恢复奠定了基础。这批技术骨干没有止步于老艺人的传授,像刘国安、刘福安等对钧瓷烧制工艺的改进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有幸作为老艺人的弟子,发扬老艺人倡导的创造精神,试制钧瓷活环,屡屡失败,是刘国安厂长的一句话开拓了思路,并由此走向成功。“在座的不少人不是卢广东老艺人的亲传弟子,但都是钧瓷一厂的老人或子弟,可以说也是老艺人的传人,我们不仅要引以为豪,更要发扬老艺人的创造精神”。

许海钧发言时说,1998 年,钧瓷一厂陷入困境停产,但钧瓷文化的火种并未熄灭,反而越烧越旺。从70年前恢复钧瓷技艺至1998年,在钧瓷的造型设计和釉色配方方面,一厂秉持“仿古不泥古,继承中有发展”理念 ,让钧瓷无论是造型设计或是外观质量都达到了新的境界。钧瓷产品从少到多,质量逐步提高,品种由最初的10多个,发展到后来的数百个。1984 年,“宇宝”牌钧瓷荣获国家金杯奖,这是钧瓷一厂的高光时刻,更是钧瓷生产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83年钧瓷烧成新工艺实验成功,1984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为钧瓷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人员在发言中,都怀着对禹县钧瓷一厂深深的感恩之情。大家认为,钧瓷一厂复兴了钧瓷,当代钧瓷人当以钧瓷技艺恢复70 周年为契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拥抱变化,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传承老一辈钧瓷人的精湛技艺,培养新一代钧瓷人才,让钧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各行各业都强调守正创新,那什么是钧瓷的守正创新?”刘国安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随后,他进一步指出,铜呈色、氧化还原、天然窑变,这是钧瓷的根和魂,是钧瓷的基因。立足于这一点,融合文化、审美、功能进行创造,才是保持钧瓷的优良基因,才是真正的钧瓷守正创新。

掌声热烈,既是对刘国安钧瓷守正创新论断的认可,更是众人在钧瓷传承创新中的坚定选择!(王永安 化海臣)(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