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10-10 11:16
中国发展网 2025 年 9 月 29 日,一场围绕 “耐火材料” 的深度对话在中钢洛耐公司展开。对话双方 —— 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利新与洛阳市涧西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寿疆,一个是工业企业的技术大咖,一个是洛阳科技界的优秀工作者,他们从工业根基谈到到科技攻坚,从 “幕后英雄” 谈到 “卡脖子” 问题的突破,揭开了支撑中国工业体系的关键领域 —— 耐火材料产业的神秘面纱。
耐火材料是撑起五彩世界的 “工业筋骨”
“放眼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背后全是耐火材料的贡献。没有它,一切工业都无从谈起。”对话伊始,张利新的这句话让 “耐火材料” 这个看似冷门的领域,瞬间与万千产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上图: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利新(左),洛阳市涧西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寿疆(右)
在他眼中,耐火材料是名副其实的 “幕后英雄”—— 但凡涉及高温、火焰、高温溶液与高温气体的场景,都离不开它的支撑。小到常规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大到化工产业、新兴高温工业,乃至未来的核技术、国防军工体系,耐火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 “坚强后盾”。“卫星上天的导流罩、火箭发动机的保护壳、雷达的关键部件,这些高精尖领域,依赖的都是新型高温隔热耐火材料。” 张利新的话,打破了人们对 “耐火材料只用于传统工业” 的认知。
“岁月如此静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刘寿疆的回应恰如其分,经济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耐火材料这样的‘工业筋骨’。” 这份共识,让对话的焦点自然转向了中钢洛耐在耐火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坚之路。
攻坚 “卡脖子”难题,打破垄断的玻璃固化技术突破
对话现场,张利新指着桌上新研发的产品讲述了一段关于 “国家核心技术自主”的故事 ,他说, 这便是中钢洛耐近期取得突破的高放废料玻璃固化技术相关成果。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中国工业发展的 “艰难岁月”。从 “两弹一星” 到核工业崛起,再到如今的核电站、人造太阳能研究,中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一个棘手难题:高放射性废料与核废水的处理。“早年条件有限,只能直接填埋或用水泥固化后深埋。” 张利新坦言,水泥固化有 “先天短板”—— 像建筑水泥一样有 100 年衰减期,一旦衰减,放射性元素可能逃逸,造成渗漏污染。
更优的解决方案是 “玻璃固化技术”—— 将放射性元素固化到玻璃晶体中,装入容器深埋后,可确保千年甚至上万年不泄露。但这项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欧洲一些国家连炉衬都要从美国进口,而美国随时可能断供。” 张利新的语气中带着紧迫感。
为了打破垄断,中钢洛耐组建团队深耕研发。“这项技术的核心在炉子,炉衬既要防辐射、耐核辐射,还要能让玻璃充分熔化,把放射性元素牢牢‘裹住’。” 经过多年攻坚,团队终于取得关键突破 ——2025 年 9 月,他刚出差完成该技术工程样机的验收,“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拥有了独立的高放废料玻璃固化技术,再也不怕被‘卡脖子’了!”张利新自豪地说。
这份突破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层面。刘寿疆感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钢洛耐的攻坚,不仅守住了国家核安全的底线,更给中国工业自主创新树立了标杆。”
从研究所到科创板上市的 “锻骨” 之路
能在 “卡脖子” 领域取得突破,并非偶然。对话中,中钢洛耐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这份 “攻坚实力” 做了最好注脚。
时间回到 1963 年,经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批准,“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 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耐火材料研究机构,第一任所长是我国耐火材料领域的泰斗钟香崇。从那时起,“技术创新” 就刻进了这家机构的基因:1979 年,全国耐火材料学术委员会在此挂靠;1989 年,国家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1993 年,被认定为 “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1999 年是关键转折点——研究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加入中国中钢集团,更名为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转制后的企业,既保留了科研机构的技术积淀,又增添了经营主体的活力:2010 年,“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2019 年,与原中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重组,2020 年正式成立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 年,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 “耐火材料行业科创板第一股”。
如今,中钢洛耐的 “锻骨” 之路仍在延续,从2024 年 1 月,新材料研发中心开工建设;2025 年 5 月,该中心完成主体结构 —— 这座集研发、检验、测试、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研发中心,将成为未来耐火材料技术创新的 “新引擎”。
“从研究所到上市公司,从单一研究到全产业链布局,中钢洛耐的六十年,是中国耐火材料产业‘锻骨强肌’的六十年。” 张利新说,正是这份积淀,让企业有底气啃下玻璃固化技术这样的 “硬骨头”。
耐火材料未来的 “新使命”
展望未来,张利新表示: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核技术、军工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耐火材料的需求正从 “基础支撑”向“高端定制” 升级,“比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的高温制备、新一代核反应堆的防护,都需要更先进的耐火材料。”
而中钢洛耐的目标,就是继续做中国工业的 “坚强筋骨”。“新材料研发中心建成后,我们会聚焦更多‘卡脖子’领域,比如更高温、更耐腐、更轻量化的耐火材料,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张利新的话语坚定有力。
刘寿疆则从地方发展的角度补充,“涧西区是洛阳的工业核心区,中钢洛耐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涧西工业实力的体现。未来,科协也会搭建更多平台,助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让更多‘洛阳智造’的耐火材料技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场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汇,却让 “耐火材料” 这个 “工业筋骨” 的价值愈发清晰。未来,中国工业的 “锻骨” 与 “赋能” 之路,也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延伸。(宋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