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8-07 14:59
中国发展网讯 在河南平顶山西部浅丘起伏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石龙的古老传说:远古时代,一条石龙在此兴风作浪,致使人间灾难频发。太上老君骑青牛下界降服石龙,命它将森林翻入地下化为煤炭,开垦土地养育百姓,最后点化石龙永驻河谷。从此,这条被驯服的龙以 “石龙河” 之名蜿蜒穿境,赋予这片土地一个充满力量的名字 —— 石龙区。
今天的石龙区,正在上演一场比神话更震撼的现实蜕变。
山河重塑: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命运交响
石龙区横亘于伏牛山系外方山东麓的浅山丘陵间,全区总面积仅 60.6 平方公里,辖 4 个街道,总人口约 6.1 万。这片土地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始于先秦的宛洛古道如血脉般纵贯全境,见证了唐宋陶瓷的鼎盛时期 —— 南有段店唐花瓷,北有清凉寺宋汝瓷,被誉为 “汝瓷之源”。
但真正刻入石龙基因的,是深埋地下的馈赠。作为韩梁煤田腹地,石龙区已探明原煤储量 3.5 亿吨、水泥灰岩 4.5 亿吨。自 1954 年韩梁矿区开发拉开序幕,来自全国的建设者涌入这片土地,相继建成高庄矿、大庄矿等大中型煤矿,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工业血脉。
煤炭的荣光与阴影交织:
“黑三角” 的阵痛期:1998 年前的石龙区,“路不平,灯不明,一条大路通全境;地变黑,天变灰,缺水少绿苦经营”,百万吨煤死亡率高达 113 人。能源心脏的搏动:作为平顶山市三大煤田之一,石龙区一度贡献全市 95% 的财政收入,成为河南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的代价:石龙河从清澈水源沦为煤灰污水的通道,采煤塌陷区如大地伤痕般蔓延。
转折发生在 1997 年 12 月 18 日 —— 国务院批准成立平顶山市石龙区。这张崭新的 “身份证”,开启了一场史诗般的转型征程。
产业涅槃:从地下到地面的经济跃迁
面对 “一煤独大” 的困局,石龙区在 21 世纪初毅然确立了 “拉长 — 转移 — 发展” 的战略路线。一场产业革命悄然兴起:
焦化厂的绿色革命
当第一座焦炉在鸿跃焦化厂点燃火焰,石龙人开始书写循环经济的新篇章。他们与清华、中科院等顶尖机构合作,建立起煤化深加工体系,将每年 2.63 亿立方废煤气变废为宝 —— 提取粗苯、硫铵制成化肥,净化后的煤气用于发电与民生。仅此一项,每年创造价值 1.5 亿元,曾经燃烧的 “天灯” 从此熄灭。
产业集群的崛起
如今走进石龙产业集聚区(河南省 27 个化工园区之一),可见现代工业生态的勃勃生机:
煤化工集群:中鸿煤化、东鑫焦化等企业构成产业链新型建材矩阵:瑞平水泥利用煤矸石生产环保建材炭基材料体系:东方碳素研发的高端材料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新兴产业:风光电储能、医药中间体等项目相继落地
数据见证重生
2002 年财政收入仅 1846 万元→2006 年飙升至 1.65 亿元从 “每出百万吨煤死亡率达到 113 人”→成为 “全国安全模范区”
生态逆袭:煤渣山上的花园奇迹
石龙区的生态救赎,堪称中国工矿区转型的教科书式案例。其中最震撼的转变发生在两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地方:
石龙河的重生
这条曾因采煤污水横流的河道,如今实现了 “河畅、水清、岸秀、生态” 的蜕变。沿河建起的生态景观廊道,绿树成荫,鲜花簇拥,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生态走廊。
花果山生态公园的魔法
站在公园观景台上,很难想象脚下曾是 50 米高的煤渣山和塌陷地。通过地貌重塑与生态修复,这里变成了湖光潋滟、绿树环绕的城市绿肺。玉带河如银色丝带,将龙湖公园与花果山连为一体。清晨的环湖路上,跑步者的身影在晨光中跃动;黄昏的花果山林荫道,情侣在曾经的煤渣堆上细语呢喃。
绿色数据
森林覆盖率攀升至 33.8%,荣获 “河南省林业生态区” 称号土壤硒含量优势催生 “富硒红薯节”,农业焕发新生机矿区生态修复率超 90%,塌陷区治理面积达数千亩
未来已来:通达中原的转型新枢纽
站在今天的石龙区,可以清晰感受到它作为区域枢纽的崛起之势:
大交通格局:207 国道穿境,焦唐高速在建,距鲁山机场、郑万高铁站不足 20 分钟创新引擎:石龙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 50 家,2017 年入选国家开发区名录城市新定位:打造 “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
夕阳西下,龙湖公园的水面泛起金色波光。老人们沿着环湖路散步,孩子们在曾是采煤塌陷区的草地上奔跑嬉戏。60 年前,这里的第一代矿工用矿灯照亮地下的煤层;今天,他们的子孙用智慧点亮了地上的星空。
石龙区的蜕变证明:即使最沉重的资源枷锁,也能在创新与勇气的熔炼中,锻造成开启未来的钥匙。当最后一座煤矿关闭时,石龙人没有哭泣 —— 因为他们早已在煤渣堆上种出了春天。(高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