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评价改革破局,实践赋能育人——信阳师大学院构建高师院校美育新范式

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8-20 12:05

中国发展网讯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美育工作成为培养未来教师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信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主持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师院校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的美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构建的“评价-课程-师资-实践”四维融合体系,在多所高校落地转化,形成可复制的师范类院校育人新模式。

评价改革为纲:创新构建评价体系

该项目以评价改革为牵引,打破传统美育评价单一化局限,创新构建“双维度、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将“审美素养”与“思政表现”细化为可观测、可量化的指标,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教学实验显示,采用新模式的学生艺术作品评分较传统教学组提升32%,文化认同得分提高28%,师德测试通过率提升15个百分点。

三维课程为体:打造特色育人矩阵

项目团队打造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维课程架构:基础层实现“思政元素审美化”,核心层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拓展层开展“项目化实践”。

作为试点单位,信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立足专业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推动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一方面,通过“红色大讲堂”“美育有约”等品牌活动,形成“专业课程+红色美育”课程矩阵。另一方面,立足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将写生实践、主题展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创作。

实践赋能为用:擘画协同育人新格局

项目依托“三位一体”师资培育机制,通过培训、教研、实践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有效解决艺术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思政教师“审美表达欠缺”的问题。

以信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培养了美育骨干教师10名,开发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特色课程4门。在实践层面,学院用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支部联支部”活动、“三下乡”墙绘活动,体验非遗创作,设计研发乡村振兴文旅文创产品等,让美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师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项目负责人兰洋表示:“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必须将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我们通过评价改革破解传统美育模式中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割裂的难题,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作中厚植教育情怀。”

目前,该成果已在信阳师范大学、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推广应用,让美育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内外,从理论走向生活实践,受益师生超千人,为培养兼具审美素养与高尚品德的师范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新时代高师院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信阳智慧”。(张因祥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