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7-28 14:01
当《诗经・郑风》的千年吟唱与现代光影技术交相辉映,当唐宋建筑的飞檐斗拱与闽南骑楼的红砖燕尾共筑一街,新密古城(溱洧水城)正以 “文化为魂、建筑为体、旅游为桥” 的姿态,成为中原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这座投资 28 亿元、承载 1400 余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通过文化活化、业态创新、建筑复现与精准传播,构建起 “可触摸、可感知、可分享” 的文旅新生态。
文化为魂:从典籍记载到活态传承
新密古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 “千年古城、诗经文化、早期中国” 三大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作为《诗经・郑风》《桧风》的诞生地,古城将 305 篇诗经中最璀璨的 25 首郑、桧诗篇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 —— 诗经文博馆内,3000 平方米的全息剧场让 “溱与洧,方涣涣兮” 的诗句成为流动的光影;东门水瓮城的早期中国博物馆,通过李家沟遗址的万年陶片与裴李岗文化的骨笛,串联起华夏文明起源的脉络。
非遗活化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抓手。在百工十八坊街区,密县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每日开窑三次,游客可亲手制作 “珍珠地划花” 瓷器;超化吹歌老艺人带领青少年排练《诗经》吟唱,让 “郑声” 遗韵在新时代回响。目前,这里已聚集 12 位非遗传承人,开发密玉俏色雕刻、皇百界米醋等文创产品 80 余种,其中融入诗经元素的 “溱洧芍药” 密玉吊坠年销量突破 3 万件。
传统节庆的现代表达更让文化 “活” 起来。上巳节的 “溱洧祓禊” 仪式上,数千名游客执兰草沿水岸祈福,将心愿诗笺放入溱洧水,重现《诗经》中 “士与女,方秉蕑兮” 的浪漫;中秋 “诗经雅集” 邀请古琴演奏家演绎郑风古乐,相关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 500 万次,带动 “新密古城” 话题阅读量突破 2.3 亿。
建筑为韵:古今对话的空间叙事
古城的建筑群落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建筑史。633 亩的空间内,唐宋城墙的夯土肌理、明清院落的砖雕影壁、民国洋楼的拱券阳台与闽南骑楼的燕尾脊,共同构成 “一步一时代,一街一风情” 的视觉奇观。
历史风貌的精准复现是建筑规划的核心。东门水瓮城严格遵循唐代城墙的 “版筑夯土” 工艺,城门楼则融入宋代《营造法式》的 “十字脊” 设计,31 亩的瓮城空间既满足防御功能,又通过城墙内嵌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实现 “建筑即展品”。密县县衙的修复更堪称典范,其 “三轴线五进院” 格局中,国内独有的莲池景观与清代 “一麻五灰” 油漆工艺,再现 “观莲向廉” 的廉政文化。
多元建筑的和谐共生彰显文化包容。中原闽营里的闽南风格街坊,红砖墙体与燕尾脊还原了康熙年间闽兵屯垦的历史记忆;子衿里的明清建筑群中,黄家大院的 “江南步步锦隔扇窗” 与杨家大院的 “观音兜封火墙”,诉说着晋商与豫商的交融史。项目工程负责人介绍:“我们运用 BIM 技术对 36 处古建进行毫米级建模,既保留‘八大作’传统工艺,又通过现代材料延长建筑寿命,实现‘修旧如旧,建新如古’。”
空间布局上,“一主街、三环线、六广场” 的设计暗藏巧思。东西走向的仁育街串联起主要商业节点,36 条巷道沿用《周礼・考工记》“纬街经巷” 规制,墙面镌刻的诗经名句与地面镶嵌的文化符号,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 “阅读文化的过程”。
旅游为桥:从单一观光到深度体验
古城通过 “大开放、小门票” 的运营模式,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体验体系。免费开放的历史文化街区让游客随意徜徉于张家大院的 “御史第” 匾额与蔡茂林故居的革命记忆之间;付费体验的《维天之命》光影演艺,则以东门城墙为幕,联动全城制高点演绎从 “祝融取火” 到 “郑风盛世” 的文明史诗,每晚吸引数千人驻足。
业态创新满足多元需求。茶汤水市街的两宋风格水街中,游客可乘画舫夜游,欣赏 “水岸花街演艺”;鹿鸣里温泉度假区以《诗经》十二汤为主题,开发 “甘棠汤”“木瓜汤” 等特色汤池,年接待度假客群超 15 万人次。针对研学群体,中原闽营里打造 “跟着诗经游古城” 课程,学生可在郑公祠临摹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质誓》,在法海寺测量北宋石塔的七级浮屠。
数据显示,试运行期间古城日均接待游客 8000 人次,其中停留超过 4 小时的深度体验客群占比达 62%,带动餐饮、文创等二次消费人均达 380 元。与伏羲山风景区、银基度假区形成的 “三驾马车”,使新密市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 15%。
传播为翼:精准触达的品牌塑造
新密古城的市场破圈,得益于 “线上种草 + 线下体验 + 跨界联动” 的传播矩阵。线上端,联合抖音发起 #穿越诗经游古城# 挑战赛,邀请文旅达人拍摄 “汉服变装游古城” 短视频,话题播放量超 8 亿次;与《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合作推出 “解码溱洧文化” 系列纪录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
线下活动强化沉浸体验。举办 “中国诗经文化论坛”,邀请 10 位文史学者探讨郑风与早期中国的关系;开展 “古城建筑研学营”,吸引全国 200 余所高校建筑系师生实地考察。在 2025 年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新密古城作为 “文化遗产活化案例” 被重点推介,与威尼斯、奈良等世界古城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跨界联动扩大品牌声量。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 “密瓷复刻计划”,复原的北宋三彩舍利塔文创成爆款;携手中国国家地理打造 “溱洧河谷徒步路线”,串联古城与伏羲山等景区,年吸引户外爱好者 5 万人次。
正如古城东门楹联所书:“溱洧千年流雅韵,古城今日焕新辉”。新密古城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 “文化 + 旅游”,而是通过建筑空间的叙事重构、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消费场景的沉浸营造,让历史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这座古城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