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9-17 22:18
田占峰,1964 年生于河南登封,听雪斋主,溪山五子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艺术之路上,他成果丰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出版有《田占峰作品集》《西域风情 —— 田占峰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田占峰》等个人专集,还入选《河南当代国画百家》《山水画名家技法步骤》等重要画册。他的山水画艺术,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笔墨间尽显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灵秀,用画笔书写着精彩的艺术人生。
寒门藏璞玉 涂鸦露锋芒
田占峰的人生起点,是河南登封县大冶乡雅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寒门的生活虽不富裕,却磨砺出他勤学好胜的性子。那时的山村,艺术气息稀薄得近乎无迹,可他心中对美的感知,却像深埋的种子,只待一阵风、一滴雨,便能破土而出。
初中时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颗种子迎来了萌芽的时刻。乡政府要举办宣传游行活动,需要绘制国徽用于展示,田占峰被委以重任。他从未接触过如此正式的绘画任务,心中既忐忑又兴奋。国徽的图案庄严而复杂,每一笔都需精准到位。他小心翼翼地勾勒着线条,反复调整比例,力求完美呈现出国徽的神圣与威严。当那枚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国徽完成时,他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游行时,他特意去看那枚由自己绘制的国徽在队伍中熠熠生辉,被众人注视,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成就感。那一刻,他懵懂地意识到,画笔似乎能为他打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后来,田占峰进入六中就读高中。在学校里,他负责起黑板报的设计与绘制工作。这成了他接触绘画基础的绝佳平台。最初,他只是凭着一股热情,模仿着课本上的插图和报纸上的图案。渐渐地,他开始琢磨构图的技巧,思考如何让版面更美观、更吸引眼球。从标题的书写到插图的搭配,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推敲。有时为了画好一个人物形象,他会在课余时间对着镜子比划姿势,仔细观察肌肉的线条和神态的变化。板报成了他的小小舞台,每一期的更新,都让他在绘画的道路上往前迈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绘画技巧逐渐提升,对艺术的热爱也愈发浓厚。
卫校结画友 医艺初交融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靠着辛勤努力田占峰考入了郑州铁路卫校。原本以为这里会是医学知识的殿堂,却未料想,艺术的种子在这里得到了更肥沃的土壤。
在卫校,他偶然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艺术的同学。相似的爱好让他们迅速走到一起,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探讨着绘画的技巧,分享着各自的心得。为了能更好地交流和创作,他们组织了一个绘画兴趣小组。每当周末或课余时间,校园里总能看到他们背着画板外出写生的身影。公园的湖畔、校园的林荫道、街角的老建筑,都成了他们笔下的素材。阳光洒在画纸上,也洒在他们充满热情的脸庞上,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记录着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卫校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这为田占峰提供了释放创作欲的广阔空间。无论是文艺宣传海报的设计,还是校园板报的更新,他都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些活动中,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也收获了师生们的认可。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尝试将医学元素与绘画巧妙结合。在学习解剖学时,当其他同学都在专注于记忆骨骼和肌肉的名称与位置时,田占峰却在观察着那些复杂的线条和结构。他琢磨着如何用画笔将这些线条表现得更具美感,让冰冷的解剖图也能散发出艺术的气息。“画解剖图时琢磨线条美感”,这看似不搭界的两者,在他的笔下有了奇妙的交融。这段经历,不仅提高了他的绘画技巧,更让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防疫站练笔 入圈遇名师
从郑州铁路卫校毕业后,田占峰进入了郑州铁路局中心卫生防疫站工作。凭借着在卫校积累的绘画功底,他被分配到健康教育科。他的工作主要是编辑《祝你健康报》,从编排到照相录像,全方位参与报纸的出版工作。这份工作看似与纯粹的艺术创作有距离,却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的构图能力、审美眼光和对画面细节的把控力,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期间,他还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郑州分校学习。三年的系统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绘画知识,从基础技法到理论素养,全方位锤炼自己的绘画艺术。他的勤奋与天赋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不仅获评优秀学员,还获得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的嘉奖。郑州市美协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郑州分校禹化兴校长十分赏识这个刻苦的年轻人,特意推介他的作品《邙岭月夜》参加全国书画交流活动。作品最终成功入选并获奖,也正是在禹化兴校长的推介下,田占峰加入了郑州市美术家协会,正式踏入了专业艺术圈层。
工作的环境变了,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在防疫站,他将艺术爱好与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同事们家里需要装饰画,他会主动帮忙绘制;家属们有绘画的需求,他也热心相助。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成了他积累实践经验的宝贵机会。每一次提笔,他都认真对待,无论是一幅简单的花鸟画,还是一幅复杂的风景画,他都力求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绘画技巧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对不同题材的把握也愈发熟练。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同事的介绍,田占峰加入了郑州人民公园的艺术沙龙,其中 “秋园” 活动给了他极大的震撼。这些沙龙大多由书画界大咖和艺术爱好者组成,每周他们都会聚集在人民公园附近,交流绘画心得,临摹名作。在这里,田占峰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为人谦虚,从不张扬,总是认真聆听前辈们的讨论,仔细观察他们的绘画技法。在临摹名作时,他会一遍遍地比对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浓淡,遇到不懂的地方,便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十分诚恳。他的和善与谦逊,让他很快在沙龙中赢得了大家的喜爱,结识了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也逐渐融入了郑州本土的艺术圈层。
在 “秋园” 的一次沙龙活动中,田占峰有幸偶遇了河南书法界的大咖郑玉昆。郑玉昆的艺术理念独到而深刻,深深吸引了这个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活动中,田占峰看到郑玉昆需要有人帮忙整理讲稿、打灯片,他便主动上前请缨。从那以后,每次沙龙活动他都提前到场,帮老师搬画具、整理资料,默默地做着各种杂事。他的勤奋、踏实、谦虚和善,被郑玉昆看在眼里。
郑玉昆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被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破例允许他携带作品到家中请教。这对于非科班出身的田占峰来说,是天大的机会。他深知自己在专业基础上与科班出身的人存在差距,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用勤奋来弥补。每次去请教前,他都会精心准备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生怕浪费老师的时间。在郑玉昆的指导下,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常常熬夜练习绘画技巧,研究名家的作品。沙龙成了他艺术之路上的跳板,而郑玉昆的指点和圈层资源的积累,则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助力。
三赴京城学 深耕显执着
为了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田占峰在八年内三次赴京进修,累计时长达到八年,每一次的学习都饱含着他的汗水与执着。
第一次赴京,他进入中国美协进修。初到北京,面对全新的艺术环境和众多优秀的同行,他既兴奋又倍感压力。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上,他认真听讲,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不仅有老师讲解的技法要点,还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课后,他常常留在画室练习到深夜,反复琢磨素描的光影技巧,对着画作研究色彩的搭配。为了能向老师请教更多问题,他总是提前做好准备,将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难题一一列出,虚心向老师请教。那段时间,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宿舍、画室、食堂三点一线成了他的日常。
第二次赴京,他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导师工作室学习。程大利导师的艺术造诣深厚,对他影响深远。在工作室里,他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有了更多与导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导师的每一次示范,他都看得格外认真,仔细观察导师运笔的力度、速度和墨色的变化。他还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导师,导师的每一句点评他都牢记在心,并在之后的创作中不断改进。为了更好地理解导师所讲的传统笔墨精神,他泡在美术馆里,翻阅了大量的古籍画册,从历代名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走遍了北京的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观摩各种展览,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第三次赴京,他进入北京凤凰岭书院首届班学习。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功底,但他并未松懈,依旧保持着谦逊的学习态度。凤凰岭书院的学习更注重对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活动,与同学们交流思想,碰撞出不少艺术的火花。他还利用书院提供的机会,跟随老师远赴名山写生,在大自然中感悟山水的灵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期间,他还曾在门头沟北京兰亭书画院学习。那里的艺术大咖风格独特,对他影响深远。在门头沟学习的日子里,他每天都早早来到画室,帮 “二师兄” 整理画具,然后便开始临摹作品,学习其独特的笔法和构图。“二师兄” 也很欣赏他的勤奋、谦虚和善,常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分享给他。后来因环境变化,他转至其他画室,但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最让他难忘的是参与程大利导师团队创作 “黄河百米长卷”。作为后期加入者,面对已经创作了一部分的长卷,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十七位画家的风格各异,如何让画面衔接自然,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田占峰凭借着自己的大局意识和扎实的功底,仔细研究每位画家的风格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协调方案。他耐心地与其他画家沟通,尊重每个人的创作想法,反复调整画面的细节,有时为了一个局部的衔接,他会反复修改多次,直到满意为止。最终成功解决了衔接问题,他的表现得到了程大利导师的高度认可,这也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笔墨蕴山水 风格自成家
田占峰的艺术风格,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既扎根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悟,自成一派。
他的山水画,从元代王蒙起步,参以宋人丘壑营造之法,作品结构 “大开大合,步步为营”。他对传统的学习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深入理解古人笔墨背后的理法精神。在笔墨运用上,他强调 “以书法入画法,笔笔见笔,起笔收笔绝无荒率气息”。其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对干笔淡墨的运用,更是精到至极,使画面呈现出 “古意渐显,俗肠渐褪,烟火气息日益远去” 的格调。
他的作品注重 “内美” 境界的追求,这一理念源自黄宾虹,是画家精神品格与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大幅的山水画作,还是小巧的扇面小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扇面作品以墨色层次丰富、构图空灵著称,如《青山无古今》,融合诗词题跋与人文关怀,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山水画则擅长通过水墨渲染表现中原与西域地貌,笔法老辣且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嵩山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的壮美,又传递出 “嵩山多好溪” 的灵动,将自然山水的神韵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
田占峰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出版的《田占峰作品集》《西域风情 —— 田占峰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田占峰》等个人专集,以及入选的《河南当代国画百家》《山水画名家技法步骤》等重要画册,都充分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特风格,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田占峰的艺术人生,是一部用画笔书写的奋斗史。从寒门学子到知名画家,他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以及自身的谦虚和善,一步步丈量着艺术的广度与深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用勤奋和坚持浇灌,艺术的种子终将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