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7-17 09:43
中国发展网讯 山河铭记,烈士安息。7月13日,何家冲红军烈士陵园的薄雾还未散尽,为革命烈士描红的程一航毛笔尖顿了又顿。这位来自河南信阳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正在给一名革命烈士墓碑描红。
“老师,您看这位烈士牺牲时比我还小,只有17岁……”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哽咽。 这是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传承大别山精神”实践教学的第四天,来自全省的31所高校100名青年学子正在给何家冲烈士陵园的822座烈士墓碑描红。
“这里还有一座‘无名烈士’墓……”,随着一声轻呼,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聚拢过来。墓碑上没有名字,只有一颗斑驳的五角星。带队老师郑波轻声讲述:“在何家冲,像这样连姓名都没留下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此刻学生手指触碰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名字时,革命先烈就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字符,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经过不懈奋斗,同学们历时4个小时完成了拂尘、描红任务。
当天,大家还参观了何氏祠、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动手做了一顿红军饭。在何氏祠同学们碰到了“红军洞”何大妈的曾外孙女何桂英女士,她得知同学们给烈士墓碑描红的这一刻,眼泪潸然泪下,动情地给同学们讲述了拥军典范何大妈的故事。
“何大妈”原名吴秀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曾在自家附近的山洞里,先后救助了13名红军战士。一次敌人进村,为保护红军伤员余占海,在敌人恐吓下,何大妈毅然用枪托刺向自己的右眼。伤员得救了,何大妈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右眼。
“何大妈用一只眼睛,为我们点亮了信仰的明灯。”信阳学院的史天睿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
这份从碑前到灶边、从山路到心尖的一日,浸润在全体学员的心中凝结为鲜活的感悟。后续,信阳师范大学“传承大别山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将引导学员带着这些与历史共振的触动,依托“五个一”实践成果体系,以讲红色故事、演红色话剧、拍红色视频等方式,让碑文中的赤诚、故事里的担当、红军饭里的坚韧、山路间的赤诚,都化作可感可传的精神火种,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心中绵延不息。(张因祥 胡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