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9-29 16:01
新密市,古称密县。自汉设县治以来,在密县任县令的有近千人,而让老百姓称颂者却寥若星辰,一代廉吏杨炳堃却如星光闪闪,主政七年,在密县历史上书写灿烂的一章。密县县衙设立杨炳堃纪念馆,就是要铭记这位“以实心行实政”的一代廉吏,同时,也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河南新密市超化镇王村的一座小庙里,一尊清代官员杨炳堃塑像前常年香火不断。当地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纪念着两百多年前曾在此主政七年的杨县令。这位来自浙江湖州的晚清官员,以"修水利、兴教育、整煤矿、化民风"四大功绩,在密县(今新密市)留下了"民生县令"的千古美名。
如今,走进杨炳堃纪念馆,在九座展厅浏览,这段跨越两个世纪的政声佳话扑面而来。
家风铸魂:从江南学子到中原能吏
清乾隆末年,浙江归安县(今湖州市)的书香世家杨家诞生了一个男童,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代廉吏。杨炳堃自幼浸润在"升不去盈"的家风中——他的曾祖父经营米行时,坚持将米斗装满,数十年惠及乡邻;父亲杨知新作为当地乡贤,不仅捐资修复湖州三塔与潘公桥,更以一首"居官廉以平,宅心明而恕"的诫子诗,为杨炳堃奠定了人生根基。
29岁那年,赴京赶考的杨炳堃在阳湖署衙见到一副对联:"眼前百姓即儿孙,休言百姓可欺;堂上一官称父母,莫道一官易做"。这副楹联后来成为他一生为政的座右铭。在"南浔三先生"杨凤苞、施国祁门下积淀的深厚学养,加上湖州先贤苏东坡、胡瑗、潘季训的精神感召,塑造了这位江南学子"以实心行实政"的执政理念。
嘉庆末年的河南历练,成为杨炳堃仕途的重要起点。在辉县代理县令时,他审结多年积案的政绩赢得百姓自发拦道请愿挽留;嘉庆二十四年冬,他在滑县马营坝督修堤坝,于寒风中搭建临时席棚办公,与河工同宿堤坝,如期完成工程。这些经历为他后来主政密县积累了宝贵经验。
治密七载:四大功绩泽被一方
道光二年(1822 年)春,杨炳堃正式到任密县知县。在这片《诗经・溱洧》歌咏过的土地上,他开启了为期七年的治世实践,留下了至今仍被传颂的四大功绩。
教育革新成为杨炳堃到任后的首要举措。面对桧阳书院的破败景象,他带头捐款修缮,并设立神龛供奉许慎、郑玄、司马光等五位先贤,聘请名师授课。最具创见的是他创设的"遥课制度"——每月初一、十五集中授课两天,其余时间允许学生在家务农自学,这一类似现代函授教育的模式,彻底解决了贫寒子弟的就学难题。与此同时,他在全县20保先后创办30所义学,制定详细管理章程。道光三年,密县参加乡试的考生骤增至六百余人,翟允之等寒门学子脱颖而出,这些义学后来全部转化为民国小学,奠定了当地现代教育基础。
密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清代已得到开发,但窑主"重财轻命"导致的安全事故与"人圈"奴役现象触目惊心。杨炳堃深入煤窑暗访后,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煤矿安全管理成文法《谕窑户工头简明条规》,即著名的"十一条禁令"。其中严禁"私设人圈"、规定"透水即停采"等条款,直指行业积弊。在发现砂石坡煤窑透水仍强行开采后,他连夜通报全县严惩,彻底扭转了"挖煤如赴死"的悲惨局面。这部法规后来被收录于《清代的矿业》一书,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洧水两岸的农田水利改造,彰显了杨炳堃的系统治理思维。
杨炳堃亲自撰写《劝修水利以俾农田告示》,从南方聘请稻农指导种植,两年内组织修建了15条灌溉渠道。其中由监生杨万辉主持修建的白石渠最为艰难,"挖一斗石渣需一斗谷子"的成本让施工几度停滞,在杨炳堃的鼓励下,杨万辉变卖家产终使工程完工,杨炳堃亲赐名"实颖渠"。这些渠道灌溉农田近7000亩,使洧水两岸成为"鱼米之乡"。他从《诗经》中取材命名的"倬云渠""彼壤渠"等,连同绘制的《密县渠道图说》,构建了密县近现代水利体系的基础。如今新密大隗镇的"蛮庵"自然村,正是当年南方稻农在此定居的历史见证。
在社会治理方面,杨炳堃重修景贤祠,里面供奉明末清初十一贤,以先贤教化民风;颁布"敦孝友、禁邪教"等八条《劝修条例》,每月定期在全县宣讲;创新保甲制度,设立18处关卡巡逻,所有费用均由衙署承担"不累民间一草一木"。离任时他感慨:"七载任期,薪蔬食物均现钱采办,无从丝毫累民之举。"这种清廉自守,让密县百姓至今念兹在兹。
精神永续:跨越时空的政德对话
道光八年(1828年),杨炳堃调任息县知县,后历任湖北汉阳知府、湖南布政使等职,三十余年宦海生涯中两次考评为"卓异",六次蒙道光皇帝召见,这在清代官场极为罕见。咸丰八年(1858 年),73岁的杨炳堃在家乡逝世,但他在密县留下的治理遗产却持续发酵。
在杨炳堃展览馆最后一厅的浮雕墙上,"修葺书院、兴修水利、整饬煤矿、教化民风"四个场景,恰是这位廉吏精神的生动注脚。
今天,杨炳堃展览馆已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他的"条令化民"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呼应,"遥课制度"蕴含的教育公平思想仍启迪着乡村教育实践,而那部清代煤矿安全法规中的民本思想,更在新时代的安全生产体系中得到传承。
从晚清乱世到盛世中国,杨炳堃"以实心行实政"的执政理念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焕发新生。正如密县监生杨万辉在《实颖渠序》中所言:"如杨侯者,真令人后世不能忘也!"这穿越两百年的评价,正是一位民生县令获得的最高褒奖。(化海臣 邹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