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10-29 15:18
中国发展网讯 在豫南大地、大别山深处的河南新县千斤乡,清晨的阳光穿过元丰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厂房天窗,照在整齐排列的钢材上,折射出金属的光泽。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总经理张银正蹲在生产线旁,仔细检查刚成型的钢结构构件。从 2018 年返乡创业至今,这位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年仅35 岁的创业者,用钢筋铁骨搭建起家乡的产业桥梁,书写了一段“归雁反哺” 的创业传奇。

归雁:乡土召唤的创业初心
张银的创业故事,始于对家乡的牵挂。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县山区人,他早年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赴外地南京打拼。在金属加工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再到执掌项目的管理人才,张银不仅积累了扎实的钢结构技术经验,更攒下了第一桶金和宝贵的行业资源。
“那时候在外地,看着城市里一座座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总想着咱老家啥时候也能有这样的产业。”张银的思绪里,始终萦绕着家乡的模样。
2018年,新县千斤乡掀起“乡土人才联络与回归”热潮,乡干部多次赴外地走访,向在外创业能人描绘家乡发展蓝图。得知家乡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急需实体产业带动就业,张银的心被深深触动着。
“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心里不是滋味。”彼时的他已在外地拥有高薪职位,但返乡创业的念头一旦萌生,他的一个挚热之心便如破土的新芽般愈发坚定。
不顾亲友的劝阻,张银毅然辞去外地的工作,带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资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过实地调研和市场分析,他瞄准了县域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厂房改造带来的钢结构需求,投资800万元,注册成立了新县元丰钢结构有限公司,同时配套成立铁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工业 + 农业”的发展格局,总投资额达1300万元。
“钢结构产业绿色环保、复用率高,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肯定有前景。”张银的话语里满是笃定。
创业初期的厂房就建在代湾村的一片荒地上。没有现成的生产线,他亲自带队平整土地、搭建厂房;缺乏熟练工人,他从村里招募返乡人员和留守劳动力,手把手进行技术培训;没有稳定客源,他带着样品跑遍信阳各县区的建筑公司和乡镇工地。
“最开始三个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白天跑市场,晚上画图纸、改方案。” 张银还记得,第一笔订单是千斤乡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的厂房建设项目,为了赶工期,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工地,连续半个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崭新的钢结构厂房顺利交付时,客户握着他的手说“小张,你这活儿做得扎实!”。这句话,成了张银返乡创业路上最珍贵的鼓励。
拓荒:钢花中的艰难起步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很快给了张银沉重一击。2020年,公司刚接到一笔大型养殖场的钢结构大棚订单,需要采购大量优质钢材和新设备,可前期工程款未能及时回笼,资金链瞬间绷紧。“当时账上的钱连买原材料都不够,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张银四处奔波借钱,跑了多家银行都因缺乏抵押物而碰壁。
就在他近乎绝望的时候,千斤乡的助企干部主动找上门来。“乡领导听说我们的困难后,当天就带着我们对接金融机构,帮我们准备申请材料。”张银回忆道。
2021年8月,在新县“万人助万企”活动银企对接会上,元丰钢结构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市场口碑,成功获得邮储银行新县支行 200万元授信资金。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张银坚定了技术兴企的信念。
“政府给了我们底气,我们自己更要争这口气!”技术创新是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银深知,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长久,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他拿出公司利润的30%投入研发,在厂房里隔出专门的实验室,自己带头钻研技术难题。
钢结构构件的矫正一直是行业痛点,传统手工矫正效率低、精度差,影响工程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张银带着技术团队泡在车间里,反复试验不同的辊轴组合方式,绘制了上百张设计图纸。
“最煎熬的是2023年冬天,为了测试矫正装置的稳定性,我们连续一个月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张银记得,当时试验机频繁出现误差,团队成员都有些泄气,他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对着设备逐一排查问题,终于发现是调节辊的压力参数不合理。经过上百次调整,他们研发的“用于钢结构的矫正装置”成功问世,通过交错配置的导辊和调节辊消除残余应力,大幅提高了成型质量。这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至今仍在公司生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截至2025年,元丰钢结构已累计获得15件国内专利,涵盖生产设备、工艺改进等多个领域。其中2024年研发的“钢结构焊接翻转装置”,通过多角度夹持固定构件,有效避免了起重翻转导致的变形和安全隐患,这项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事故率,还将焊接效率提升了 40%。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公司先后获评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 年更是成功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技术升级带来了市场突破。公司的产品从最初的简单构件扩展到标准化厂房、别墅屋顶系统等多个品类,其中“长城铝瓦”凭借耐腐蚀、寿命长可达80年的优势,成为当地乡村别墅建设的首选材料。2025年,千斤乡一栋别墅的屋顶改造项目中,元丰的长城铝瓦和专业施工服务获得客户高度认可,这个案例通过抖音短视频传播后,吸引了信阳等周边县区的订单。“现在我们的客户不仅有本地的,还有湖北黄冈、安徽六安的,年产值比成立初期增长了几倍。”张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扎根:从企业成长到社会责任
“企业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要懂得反哺家乡。”这是张银常挂在嘴边的话。创业多年来,他始终把带动乡亲就业放在重要位置,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作为从千斤乡走出来的乡亲,张银始终把“回馈家乡”放在心间。每逢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的到来,他多次为千斤乡的敬老院、学校及困难群众送上生活用品与慰问金,在疫情期间捐资捐物,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张银的善行义举,在当地激荡起崇德向善的涟漪。他“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的举动,不仅给家乡带来了物质支持,还有效凝聚了全乡人民齐心建设家乡的精神共识。他用心用情播撒下的“种子”,正在家乡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破土生长。
为了让员工掌握一技之长,张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请行业专家上门授课,还选派优秀员工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公司出钱让我们学技术,现在我也成了焊接能手,工资比以前翻了一倍。”公司一位回乡青年如是说。
张银还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设立节日福利、带薪年假,让大家在企业找到归属感。
作为第五届新县道德模范,张银的社会责任不止于带动就业。他常年参与公益事业,每年都会捐款捐物支持乡村教育。
“小时候家里穷,受过乡亲们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理应回报社会。”张银的公益行动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公司员工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
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张银没有忘记当初成立种养殖合作社的初心。他流转村里几百亩撂荒土地,发展油茶种植和生态养殖,带动20多户村民参与。“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收获后统一收购,我们不用愁销路。”村民吴大妈说,她在合作社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这种“钢结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盘活了农村资源,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成为乡村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
2024年,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元丰钢结构二期厂房建设提上日程。新厂房规划占地面积35亩,将引进智能化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突破5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0个。“二期厂房会重点发展装配式钢结构,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张银介绍说。
同时,张银又在该处投资300多万元、占地50多亩集休闲垂钓、同时能容纳200多人就餐休闲式名宿及自助式烧火做饭、取名叫“鑫禾农家乐”。让人们大自然的天然环境中畅享田园之美。
致远:钢结构上的乡村振兴梦
从 2018 年的简陋厂房到如今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单一的构件生产到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张银用七年时间,在大别山深处筑起了自己的钢结构梦想。回首创业历程,他感慨万千:“创业就像搭建钢结构,每一颗螺丝都要拧得牢固,每一根钢梁都要立得笔直,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经得起风雨考验。”
张银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坚韧与创新,更离不开家乡的沃土与政策的扶持。新县 “万人助万企”活动搭建的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千斤乡的人才回归政策,让他得以在家乡施展抱负;当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元丰钢结构的今天。”这是张银发自内心的感慨。
如今的张银,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干劲。每天清晨,他总会第一个走进厂房,查看生产情况;夜深人静时,实验室里常常还能看到他钻研技术的身影。他常对员工说:“技术没有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他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攻克更多钢结构领域的技术难题,同时拓展省外市场,让“元丰钢构” 的品牌走出河南。
在带动家乡发展的道路上,张银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他打算依托二期厂房建设,打造钢结构产业实训基地,为当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扩大合作社规模,发展油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还计划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家乡面貌改善贡献力量。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让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日子更红火。”(张因祥 夏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