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正文

从 “一时净”到“持久美”——解读源汇区城市精细化治理之道

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11-06 13:53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让“一时整治”变为“长久宜居”,让“城市面子”与“民生里子”同频出彩?

深秋时节,走进漯河市源汇区,主干道畅通有序、背街小巷清爽整洁、口袋公园生机盎然、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这幅宜居画卷的背后,是源汇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是该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省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微信截图_20251105161727

破题“民生痛点”:项目化攻坚筑牢宜居根基

“以前小区管线像‘蜘蛛网’,下雨路面积水能漫过脚踝,现在不仅路平了、灯亮了,还多了休憩的小花园,住着比以前舒心十倍!”谈及水利管理站家属院的变化,居民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源汇区多数群众的共同心声。

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是城市治理的“硬骨头”,也是群众关切的“心头事”。源汇区锚定“一次改造、长久受益”目标,将民生工程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以项目化推进破解治理难题。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210余个老旧小区、170余条背街小巷整治,其中水利管理站家属院等早期改造项目,通过规范空中管线、硬化破损路面、盘活闲置空间打造便民节点,实现从“问题小区”到“幸福家园”的蝶变。

2024年,源汇区再添治理动能——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对阳光嘉园西区、二纸厂家属院等12个老旧小区实施“靶向改造”,重点解决管网老化、排水不畅、停车难等“老大难”问题,项目于当年11月底全部完工,直接惠及居民3200余户。在城市公共空间提质上,该区以“拆墙透绿”“拆违增绿”为抓手,拆除多处违建,将昔日闭塞死角改造成9个“口袋公园”;同步打通16条断头路,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抬脚上路”从愿景变为现实。

织密“精细之网”:机制化管控守护日常洁净

“以前占道经营‘上午清、下午冒’,现在执法人员天天巡查,还帮我们规范经营,街面干净了,生意也更红火了。”中华市场商户王女士的感受,源于源汇区构建的“常态长效+闭环管理”治理体系——该区深知,城市治理既要“集中攻坚”,更需“日常守护”,唯有机制先行,才能避免“一阵风”式整治。

针对占道经营、店外设店等高频问题,源汇区城市发展服务中心创新“定点值守+动态巡查+群众监督”模式,以“门前三包”责任落实为核心,执法人员既讲“力度”也有“温度”:对多次违规不改的摊贩、商家,耐心解读《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今年以来已规范各类占道经营2600余次,纠正违规行为800多起,办理门头牌匾备案234件,让市容秩序从“突击整治”转向“常态有序”。

公厕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更见治理精度。源汇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136座城市公厕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整改设施损坏、环境脏乱等问题275个,完成维修180余处、整体改造2座,实现所有公厕“水通、电通、灯明、无异味、无蚊蝇”的“五达标”目标。为巩固成效,该区建立“日检查、周督办、月通报”制度,每座公厕均公示管理员信息及监督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监督,让“方便之地”真正成为彰显城市文明的“暖心驿站”。

激活“共治之力”:网格化联动凝聚治理合力

城市治理不是“政府独奏”,而是“全民合唱”。源汇区以网格化治理为纽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城市“持久美”注入内生动力。

该区在城乡全域划分535个居民网格、234个专属网格,创新推行“一长+多专+N兼”服务模式:2700余名在职党员、“五老”人员化身专职网格员,43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员成为“移动探头”,群众通过“源小智”微信小程序即可实现问题“一键上报、闭环解决”。在源汇新区龙祥家园小区,网格员曾排查出楼道杂物、墙面小广告等12类问题,随后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不仅清除了环境“顽疾”,更让“自家环境自家护”的理念扎根人心。

从老旧小区的“旧貌换新”,到背街小巷的“清爽蝶变”,再到公共空间的“便民暖心”,源汇区的城市治理实践,不仅擦亮了“宜居源汇”的底色,更为全省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如源汇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所言:“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为民,唯有把每一件民生小事做细做实,让精细成为习惯、让共治成为风尚,才能真正实现从‘一时净’到‘持久美’的跨越,让城市更有温度、群众更有获得感。”(周惠杰 张晓亚)

来源:中国发展网